天美乌鸦糖心mv

我省和广东媒体报道八秒合唱团国内首场沙龙式合唱音乐会

编辑:宣传部 来源:宣传部 作者:宣传部 时间:2015-08-04 人气:

杭州日报:同台演 共同评 打破传统合唱演绎模式


  本报讯(通讯员 陈萍 记者 方秀芬 文/图)天美乌鸦糖心mv(筹)八秒合唱团近日为广东观众带去了国内首场沙龙式公益合唱音乐会。据悉,本次音乐艺术沙龙打破一般合唱音乐会“音乐家只顾台上演,观众静静台下听”的单向接收方式,而是搭建起音乐家与观众“同台演,共同评”的双向互动模式,在每首作品间歇,当代著名交响乐作曲家甘霖都向观众介绍欣赏合唱必须具备的文化背景及音乐知识。

  在此次音乐沙龙上,八秒合唱团演唱了徐孟东教授的《海子的诗——月光》、甘霖先生的《木卡姆的春天》等十余首合唱作品。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队形、不同的动作,深刻体现了八秒对传统合唱功夫的继承以及八秒多年来坚持的合唱音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前瞻理念,充分体现了八秒别具一格的高度可听性和兼容观赏性的双重美感。


  新闻链接:


中山日报:桂冠之团“八秒”中山炫技
阎宝林解密“八秒”传奇


  2015年 7 月 28日晚,中山文化艺术中心,星期二音乐艺术沙龙,场内座无虚席,合唱艺术的急先锋、誉满全球的桂冠之团八秒合唱精品音乐会如期上演。高水准的演唱技术、丰富多样的曲目,不同文化的展示,让整场演出体现出文化性、情趣性以及舞台调动的表演性。让中山观众看到,原来合唱还可以这样!该团指挥阎宝林的双手在空中有力地舞动,控制着现场节奏,为大家带来听觉和视觉的完美结合,令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难以抑制兴奋之情。众多国内合唱指挥界的专家也来到现场观摩。演出开始前,阎宝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畅谈他的艺术生涯,解密最初连一个音节都唱不全的学生团体,是如何通过他的集训,登上了世界的舞台。

  ●在雪地里拉二胡的倔强孩子
   
  出生于西安的阎宝林,从小喜爱音乐,经常站在厂区的广播喇叭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地执迷于任何音乐。由于父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根深蒂固,阎宝林听从父命,在恢复高考第一年报考了理工科,毕业后成为陕西彩虹集团的一名数控车床编程员和操作员。
   
  但在他的心里,自小埋藏的音乐之梦并未就此泯灭。25岁那年,在国家规定允许报考音乐类高考生的最后年龄期,阎宝林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辞去令人羡慕的工作,再次参加高考,如愿进入西安音乐学院。回想起那段艰难岁月,阎宝林介绍说,“父亲讨厌我学习音乐,认为那是不务正业,我和姐姐用攒的零花钱买了二胡,又不敢在家里拉,大冬天,我就和姐姐跑到外面的雪地上拉,零下几度的雪地,冰冷而干燥,可我从来就不觉得累,直到拉得手上都裂出了血口子, 一道一道,疼痛难忍。大雪覆盖在身上,就像个雪人的样子,姐姐心疼得让我回家。”
   
  因为热爱音乐的执念,入校后的阎宝林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全校唯一一位主修合唱指挥的学生,实际上,最初他们班里的叁十多个学生,都从二胡转向了小提琴,但就他还在练习二胡,“做一件事情就要认真做好,二胡都还没学好,怎么就转向了呢。”后来的他,也是用执着、认真的精神,经营自己的合唱团。
   
  20多年来,阎宝林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合唱人才,小到小学二叁年级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无论是函授班、培训班,还是进修班,学生们无不为其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在无数的获奖证书中,阎宝林最看重的还是由学生投票评选出的“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这一荣誉,在他看来这是同学们对他工作的支持和认可,更是对他的鼓励和信任。“教师”这两个字,在阎宝林的心里有着特别重的分量。“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个良心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不仅施教于学生技能技法等知识,更重要的还在履行育人的职责。”
   
  在挑选八秒合唱团成员时,他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人品。先学做人,再学唱歌。作为“阎爸爸”,他播撒下种子,八秒合唱团一届届的毕业生再把这合唱的种子传播出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本次表演,就成为许多同学们的“绝唱”,当晚的演出,她们和阎宝林在台上噙着泪水,充满了不舍。

  ●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
   
  在当晚的演出中,八秒合唱团让观众惊艳的,不仅是高超的演唱技术,还有生动活泼的队形变换效果,无论是《木卡姆的春天》还是《畲族情歌》,无论是印度民歌,还是菲律宾民歌,团员们根据音乐旋律的不同风格,不时变化队形,载歌载舞,却丝毫不影响音质效果。
   
  例如在 《parade of the woodensoldiers》旋律中,大家就化身了木头人,上演了士兵决斗的场面,呆滞的动作持续到了谢幕中。而在印度民歌《weddingqawwali》中,印度舞蹈中的典型动作也被队员们拿来一用,让现场顿时呈现出宝莱坞的电影画面。更了不得的是,不同的音乐,他们也会用不同的唱法,民族风、赞美诗、歌剧、爵士、原生态手到擒来,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随意切换,在手舞足蹈和极富感染力的歌声中,观众更能感受到音乐所传达出的感情与意义,让中山观众大开眼界。
   
  阎宝林在谈到八秒这一表现手法时表示,载歌载舞是很多民族的表现形式,舞蹈可以反映出人的情绪,而合唱的这一技法是让可听与可看性结合,动作为歌声服务,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只有声音过硬,才能在舞蹈时不受任何影响,让整个作品呈现出整体的美感。

  ●八秒的传奇
   
  在许多采访里,很多人都问阎宝林,为何给合唱团命名为八秒,作为八秒合唱团的命名人,阎宝林给出了解释:每次排练表演,只要我走上了指挥台,大家必须在八秒中内进入状态;演唱时,每种动作队形变换的时间必须在八秒内完成。我要给孩子们传递一个明确的概念:注重效率和执行力!他举了个例子告诉记者,我们的合唱团总是在规定好的时间点上,把大门关上,哪怕只是一两秒钟,如果迟到的团员想进来,那就是一节课后的事情。有一次我们出去比赛演出,大巴在下面等同学们上车,时间到了,还有两位没来,我就告诉司机开车关门,当我们刚开走不久后,就有同学一路奔跑着赶来,我从窗户里告诉他们去打的!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迟到了,那个司机说我们真是军事化的管理,没错,其实追求实效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节省时间就是对生命的增值,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拖沓。
   
  除了军事化的管理,阎宝林认为合理的手段,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怎样把那些刚上大学的孩子吸引到你的身边,要知道他们的同学都在打游戏、逛街、谈恋爱呢,你必须拿出真材实料,与时俱进。从2009年团队成立以来,阎宝林与合唱团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鲜花和掌声并未冲昏阎宝林的头脑。对他来说,每次出行都是一次学习,仅2000年去法国参加第十届高盖西艺术节的18天,阎宝林就写下了八万多字的演出总结和排练笔记。他坚信,没有不好的团员只有不好的指挥。阎宝林总能在自身上找出不足,借鉴他人优点来补己之短。虽然许多人都觉得我就国家和国际级别的大奖就拿了四十多项,应该到了守的阶段。可我就喜欢尝试新东西,不喜欢重复自己。叁十年前人家早已唱烂了作品或方法,你还在唱,那就太辞耻迟了。对我而言,超越远大于重复的快乐。我总是会不断找到世界各地最美好的音乐拿来训练,他说也有人希望模仿八秒的风格及曲目,他就告诉人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追我,我也在跑啊。
   
  阎宝林总结八秒的成功秘笈时,表示有八个字可以代表,传统功夫和时代意识,只有扎实的功夫加上与时俱进的态度,才能保持合唱的魅力,合唱是最具有普众性的艺术,只要我们掌握好发声方法,因材施教,人尽其声,声尽其美,万变不离其宗。有人说我是合唱的魔术师,其实也就不外乎这八个字。

新闻来源: